您好!欢迎访问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官网!
您的位置: 主页 > 业内新闻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问答

作者:admin时间:2020-12-19 20:01:30 次浏览

信息摘要:

Q: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A: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Q: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A: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5、传统体育和游艺;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Q: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什么?

A: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有别于物质文化遗产,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活态流变”,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依托于人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形式,并多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传承人显得尤为重要。


Q:如何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A:首先,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有形与无形的差别: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都寓于物之中,物是物质文化遗产的的唯一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则不同,虽然它也会借助物质载体,但其核心是物质之外的比如技艺、经验和智慧,还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物质形态,它们存在于人们口头传说和表述中,存在于不同的艺术扮演之中,存在于各种民俗、节庆、礼仪之中;

2、固态与活态的差别: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化石,是不能再生的,不可再生性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特征。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恰恰相反,尽管它也传承自悠久的历史时代,但只要传承它的人还活着,它就可以再生,并且它也只有生活中存续才能显示它的价值,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称为“活的文化化石”;

3、维护方式的差别:鉴于文字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所以无论是历史建筑,还是传世古玩,维护重点都是施行固态维护,主要是对其损坏的修复和现状的维护。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注重主要是传承性(特别是技艺、技术和学问的传承),突出了人的要素、人的创造性和人的主体位置。

其次,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紧密的内在联络,不能分割。每一种物质文化遗产都会折射出一定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等,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也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方式来表现,比如制作瓷器的技艺,总会体现在一个精美的瓷瓶上。


Q:我国哪年开始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A: 2003年10月1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顺利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是人类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我国于2004年8月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第6个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国家。目前,已有97个国家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05〕18号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全面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Q: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A:根据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05〕18号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


Q:“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怎么来的?

A:2005年12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中确定:从2006年开始,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2016年9月,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批复》(国函〔2016〕162号)中又确定,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通过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一是切实唤起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建立并完善国家保护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机制;二是推动各级政府切实改善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


Q:中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哪些?

A:我国目前是全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项目最多的国家。共有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31项,包括: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蒙古跨国项目)、中国雕版印刷技艺、汉字书法、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格萨(斯)尔、侗族大歌、花儿、玛纳斯、蒙古族呼麦、南音、热贡艺术、中国蚕桑丝织、端午节、妈祖信俗、金石篆刻、南京云锦织造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宣纸制作技艺、藏戏、西安鼓乐、粤剧、中医针灸、京剧、中国皮影戏、珠算、二十四节气。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共7项,包括: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中国木活字印刷技术、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赫哲族伊玛堪。列入优秀实践名册的项目共1项,为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

Copyright © 2012-2020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 版权所有